48minutes:RJ及其底角三分
Richard Jefferson and the corner three
Thursday, January 27th, 2011
http://www.48minutesofhell.com/richard-jefferson-and-the-corner-three
马刺上一场对爵士,面对Deron Williams的凶猛火力,Tony Parker和Manu Ginobili都有些招架不住。Richard Jefferson的数据不算突出,稳定而已(14分5板),但他的贡献很关键。
第四节进入倒数阶段时,马刺队领先优势已经缩小到6分,而场上形势明显倒向爵士。此时马刺展开进攻,球飞向一个马刺球迷再熟悉不过的位置:底角,三分区。
和以往一样,Sebastian Pruiti马上在他的"NBA playbook"中对这一战术进行了分解,圈出马刺队如何进行挡拆,最后Jefferson及时投进一球(就这个战术,他不妨专门划定一个区域,冠名"Gregg Popovich区域")。在此基础上,他指出了马刺对于三分球的重视程度正在提高。
确实,这一战术动作是马刺新的进攻策略的一次体现。以前马刺的战术设计是通过Ginobili-Duncan二人挡拆,或者让Ginobili在掩护下自由跑动,或者Duncan拿球。今年如出现了前面所提到,通过挡拆寻机投三分的现象。所以如果将来进一步看到Popovich专门为张开底线三分空档而设计挡拆,我一点都不会惊讶。
Pruiti提到,马刺本赛季运用Manu Ginobili/Tim Duncan二人挡拆投底线三分的频率,和运用挡拆让Ginobili或Duncan近距离投篮相当。当然,本赛季的底角三分主要出于形势需要,而不是专门设计的。但是对于Richard Jefferson这一战术意义重大,他正是通过拿手的底角三分而重新获得马刺青睐。
上赛季季后赛马刺对太阳队的系列赛中, 太阳队针对马刺队挡拆实行了新的对策。这个事实让马刺认识到如何为Duncan设定新角色。Duncan依然是内线不可忽视的存在,但就挡拆战术而言,他的运动能力限制了他向内线的深入。
不妨引一个实例来看:比赛中太阳队用两人夹击拿球吸引防守的球员(Ginobili),近身防守,也不给他运球突破的机会。相应的对策应该是由Duncan上前掩护,进入中间地带,Manu传球给Duncan。最后一道防线通常设置在两个底角,只是以Duncan现在的脚步和肉搏能力,未必能及时甩掉协防的球员,这一招不像过去那么管用。所以马刺队对策只能修改为冲撞防守球员,指望裁判吹防守犯规;或者是传给底线投三分。
去年站两个底角的分别是George Hill和Richard Jefferson,结果对太阳一轮,两个人都没指望上。这个赛季应该会好一点,即使Richard Jefferson前半场的优秀表现靠不住,他的三分球手感和信心还是能保持下去。不过正如之前本人反复强调的,评判RJ的时候,更重要的是看过程,而不仅仅看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