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黄蜂加速攻防,坚决不让马刺在攻防转换中得分
1 黄蜂:送邓肯一个20+篮板的大礼包
对马刺来说,这并不值得高赞鼓掌。邓肯的23篮板,18个后场,看起来控制了篮板端,但看了比赛便知道,这也是黄蜂的剧本中的一个重要章节:黄蜂在大多数时候并没有去抢前场板,而是让邓肯轻松拿板,迅速的回防,回防。他们知道,只要在球场的那一端站好了,再拿出他们预订好的防守策略,他们就能让马刺的效率变得低下。
于是我们就看到这样的画面:邓肯一次次地拿下篮板,把球给帕克的时候,镜头转向中前场:黄蜂的球员们已经赶在马刺球员们之前回到了他们的防守半场。马刺本场极少在攻防转换中得分,就连打对手立足未稳,也没有太多机会。
邓肯的篮板像是在捡拾黄蜂这架高速行驶的货车撒下的货物,当那架货车到了终点,马刺得到的仅仅是一堆散货。比赛已经输了。
2 马刺营帐里的托马斯:
看,大卫 韦斯特的光溜溜的脑袋一起一伏的节奏,明显要比奥伯托老迈的步伐快一个节拍,而托马斯将军上场时间也仅为13分钟,大多数时候只能在帐中发呆。我们可以认真想想托马斯不上场的原因:
托马斯开场投篮并不好,一次上篮得选择也不合理,开场也防韦斯特也防的不好,可关键的是,在对手快速攻防的情况下,波波维奇已经不把重点放在韦斯特着一个点上了,可以看到,在上半场韦斯特大开大合的情况下,马刺依然领先。但第三节被黄蜂疯狂的潮水式攻击冲垮后,韦斯特的每一次进球,造成犯规,都像是在给一个淹没在海水中的人投石子,——你无法游出那片危险的海区,而对面恼人的投石者却不但一点一滴地埋葬着你,也让你陷入挣扎。
所以说,托马斯没有上太多时间,是由于黄蜂的机动性(尤度卡打了20+分钟),使马刺不能让两个大个子在场上呆太久,尽管奥伯托上场时间有15分钟左右,但也不多,而且,当马努在场的时候,波波维奇倾向于让阿根廷人组合留在场上,也无可厚非。
二 还是老戏重唱:包夹邓肯,放外围投手
1 继续包夹邓肯:
你得明白斯科特的心思,他知道前两场的失利不是剧本不好,而是演员们没有入戏。
于是与前两场相同的一个境况又发生了,在低位的邓肯不断地遭受着包夹。这个系列赛黄蜂最大亮点不是包夹本身,而是将包夹智能化,自控化,——想让邓肯传给谁,如何去轮转,计算马刺的剩余时间,甚至评估场上其他球员的状态。本场球黄蜂携主场之势,大胆地放马刺远投,而将突破路线罩死。
如果说这是一场攻城战,黄蜂则对自己城墙的厚度深信无疑。他们让马刺在城下射箭,而将马刺蹬城的云梯推倒。而马刺本来应该在上半场获得高准度带来的利益,但无奈黄蜂阵中的韦斯特手感烧香。或许马刺会这样认为:你黄蜂韦斯特发挥这么好我都可以领先3分;而黄蜂的看法或许更诡:你马刺射的这么准我才落后3分。最后新奥尔良的城墙撑住了马刺的齐射,在圣城人弹尽粮绝之际,主将石佛疲于应付包夹以及篮筐的拒绝之际,马刺的厄运自然上演。
2 迷失低位的邓肯:
邓肯可以做很多事,低位背打,高位掩护,篮板,一传…,但对马刺来说最解决问题的,毫无疑问是低位的威胁,这也是蒂姆 邓肯与布拉德 米勒之流相比的价值所在。当邓肯的低位打不开,赢黄蜂这样的球队太难了。
本场球邓肯有不少的出手机会,——全队最高的18次。而且有几次一打一的机会,邓肯并没有抓住,使得他的信心有了微妙的变化。钱德勒的确是个好的“邓肯防守者”,这点上我不想再废话。当看到韦斯特动作稍稍变形,裁判就响哨,而蒂姆受到一样的侵犯后,裁判却置之不理的时候,我就觉得大事不妙了。
本场球邓肯出手次数是赫然的18次,罚球数仅为一次“你不吹都不好意思走出球馆”的2+1。看看韦斯特悠哉的7次罚篮,裁判成功地扼杀了站在低位的巨人,而创造了一对伟大的新星。克里斯 保罗与大卫 韦斯特一共有18次罚球机会,而马刺则输了22分。每一次结束出手,黄蜂球员就会大叫:And one!让我以为他们是在给某体育品牌做代言。
我并不是说邓肯稍微有身体接触就要裁判响哨,我只想告诉裁判:如果你不吹邓肯的身体接触,你也不要给韦斯特频频响哨。因为即便你两方都不照顾,把尺度放宽,受伤的也是马刺,更何况这种判罚。
三 黄蜂守的速度,强度,硬度的提升
1 对帕克高位档拆的严防死堵:
钱德勒作用居功至伟。帕克在被出来顶防的大个子延误后,发现一个狭长的身影横亘在自己面前,而传球给邓肯的路线也充满危险,甚至即便传到,也没有直接的机会。于是帕克只能变成在外围迂回,宝贵的进攻时间就这样被磨掉了。帕克本场有几次投篮命中,但那是非典型的帕克,也是黄蜂希望的帕克。钱德勒的作用有多种重要?最后一节还有8分多钟时他的下场就可以看出来了。
在第一时间不能切入,给邓肯的压力就大了很多,而如果不给邓肯,除了吉诺比利外其他人创造就会的能力实在有限。
在高位挡拆后,马刺最希望的就是帕克能直接切入,黄蜂最希望的就是帕克减速退回,然后再进入下一个环节。而C5解说说邓肯高位掩护与切入缺少,也有道理,毕竟这个战术得到回报需要耐心和判断。马刺的想法可能有些简单:在钱德勒防挡拆防的不错的情况下,用健康的邓肯打低位的钱德勒。但这个效果确实不好。
2 吉诺比利的消耗:
对吉诺比利的防守,黄蜂只要做到70分,马刺就算失败,因为毕竟将吉诺比利推向首发的代价,就是不能从芬利那里更多的取得利益了。所以,马努得到20分,对这样的马刺来说是杯水车薪。波波维奇的策略值得商榷,本场球芬利在上场后虽然投篮打铁,但是马刺却在赢球,这样的话,就更应该让马努更多的休息,让芬利在黄蜂轮换的时候上场。
本场球吉诺比利打了37分半钟,三巨头也都在40分钟左右,但他们的功效低下。尤其在马努这个点上,相信吉诺比利,但要顺着他喜欢的节奏发掘。
四 进攻的冲击性
缓缓思路,举个小例子:篮球要击地后变形才能高高弹起,——这是需要主动去发力使皮球形变的;而一个泻了气的皮球也有形变,但无法弹起。
同样的,如果你不能主动将对手的防线打乱,你的外线投篮不可能保持能量,所有的投射都会变成一种能量的消耗。与Game1,2如此相似的,是马刺输球的过程,外线不错,上半场咬住,第三节忽然坠入深渊。很像一个皮球一直在悄然的漏气,鲍文,马努一次次外围的得分让人觉得是一个能量在不断的消耗的过程。
而黄蜂第三节的冲击则是狠狠地将皮球拍到了快爆炸的地步,力量充足的保罗给黄蜂带来了直接冲击力,之后就有了皮特森,佩贾的三分雨。这就是典型的主动发力改变对手阵型后,获得能量的例子。两队的外围投射如此一对比,就知道了差距所在:黄蜂把弓完全拉开了,而马刺则没有力气打开,——这绝不是射手本身的问题。与帕克挡拆的受阻,邓肯低位的迷失,甚至吉诺比利切入的锐减,都有巨大的关系。
---------------------------------------------比赛论述完--------------------------------------------
防止帕克与马努突破,包夹邓肯遏制邓肯单打,遏制快攻,快速攻防。
黄蜂在Game3,4中又何尝不想这样?只有执行力度强,队员轮转快如闪电的情况下,才可以做到,他们在AT&T中心显然远不及在新奥尔良执行的好。在马刺主场,攻防转换的节奏掌握在马刺手中。上面这段如果马刺赢了,结果也是必然,只是重点不同:
防止保罗的突破后造成的机会,遏制韦斯特等低位的单打,遏制快攻,快速攻防。
我的意思是,战术已经不再是最重要的因素,有时候,面对对手的坚决,强硬,甚至残酷,你要表现的更甚,才能把自己的战术和特点打出来。四字以言:以暴制暴。谁先打出激情,谁赢得主动,对马刺来说,必须让竖起的毛孔中流出发烫的汗水,甚至血,拿出这样的气势,才能在与年轻的黄蜂撕战中不落下风。
回到主场,背水一战,不容有失。在悬崖边上,让我们看到一个气如山河的马刺,We belie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