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级职业篮球联盟生存状况
作者: 我愿代佛受过 发表日期:2004年/04月/05日(真正日期要比这个早的,下同,版主注)
浅析NBA中的经济学现象
诞生于1946年的美国职业篮球协会(NBA)至今已有56年的历史,而且是目前世界上运作最成功的职业体育联盟。NBA的繁荣离不开其符合经济学规律的操作及运营,接下来就让我们进入这庞大的商业机器内部去一探究竟。
作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胜国,美国的经济在战后开始腾飞,美国人民的物质需求得到了极大的满足。但由于当时精神文化产品的稀缺,他们精神层面的欲望远远没有得到满足。在这样的背景下,纯以营利为目的的NBA应运而生。
经过50多年的发展和壮大,NBA已经成为一家下辖29支球队,年利润超20亿美元的“跨国”公司。不同于传统的工厂和企业,NBA“生产”的是满足人们精神需求的“产品”,但如何实现利润的最大化是29支球队老板的共同目的。
从整个联盟来看,NBA是一家股份有限公司,29支球队的老板便是公司的股东,而总裁大卫•斯特恩及其下属人员则是公司的经理层,负责全联盟的事物;下至一支球队也有大小股东和负责球队运营的经理层。
由于NBA生产精神产品的特殊性,比赛场面的精彩程度和球队的胜率就决定了“产品”的质量,进而决定了票房收入、电视直播场次和广告赞助商的投入,所以在下面的分析中,我们选择用直观的球队战绩来表示球队的经营状况。
既然也要生产“产品”,那么NBA就离不开“生产要素”。
NBA式的劳动是比赛双方的教练指挥调度、裁判员维持秩序、拉拉队员中场热舞和运动员奋力厮杀所提供的劳务的总和。我们这里只考虑最重要的运动员所提供的劳务和劳动所获的报酬。
根据1999年最新一轮劳资谈判所达成的协议,所有球员的总工资不得超过全联盟总收益的57.5%。由于每个球员的能力不同以及NBA所鼓励的明星制度,球员之间的工资差异极大。高的有明尼苏达森林狼队的凯文•加内特的年薪2240万美元,低的只有保障工资50万美元。
我们认为经济学中工资率低时替代效应大于收入效应,工资率很高时收入效应大于替代效应的理论在NBA中还是得到了一定的验证。例如底特律活塞队今年没有一名球员工资超千万美元,全队总工资仅为4050万美元,但他们常规赛在东部排名第一;朱万•霍华德合同总工资过亿,年工资过千万美元,可是他平均每场只有17.4分和7.6个篮板球,由他领军的丹佛掘金队在西区排名倒数第一。
在NBA,土地和资本需要合在一起讲,主要指球队训练时用的训练馆和比赛时用的球馆。大部分的球队老板都没有自己控股的体育馆,因此需要向球馆拥有者支付地租。有些新球馆的建造程序是球队老板向球队所在地政府提出申请,而后交付全体市民投票决定是否提高税率来建造新球馆。但是从福利经济学的角度看,根据阿罗的数学证明,我们认为这种所谓西方民主的自由投票无法产生出最合理的社会福利选择。
另一项生产要素——企业家才能,在生产中的重要性于NBA中体现的相当充分。现任联盟总裁大卫•斯特恩1984年进入NBA,他做出的与电视结盟和明星体制策略取得了成功,让NBA成为了全美第一大职业体育联盟。而联盟现行的互联网全球战略更是让NBA的影响遍布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负责球队运营的总经理的能力高低则直接影响着球队的经营状况。教练员和运动员的选取及更换都由总经理一手负责,因此可以说球队成绩的根本缔造者是球队经理。前文所述的活塞队总经理无疑是其中的佼佼者,与之相对应的纽约尼克斯队经理雷登,他用全联盟第二高的球队总工资8160万美元签下的球员却无法帮助球队进入东部第八。
从市场结构类型看,职业篮球在美国应该比较接近寡头垄断,厂商数目就是29。如果有新球队有意向加入,在符合联盟大城市扩张战略的前提下,还必须先交纳2亿美元的费用,保证一个可以长期使用的现代化球馆以及预先卖出一定数量的套票来证明当地的市场良好。所以新厂商进入比较困难。
为了保证NBA的“产品”都是同质的,即每个队实力不相上下、每场比赛同样精彩,官方制定了一系列措施来均衡所有球队的实力:实行工资封顶和征收奢侈税,为所有球队设立一个工资上限,当某一队的球员总工资超出了这个限定,将被征收奢侈税,即向联盟交纳与超出金额相同的现金,再由联盟平均分发给其他球队;实行选秀倒摘制度,即上个赛季战绩差的球队在新球员挑选中拥有优先权。
当然现实是,由于球队之间的激烈竞争和竞技体育的特殊性,球队之间实力存在着较大差距,并不可避免地造成部分场次的双方实力相差悬殊而比赛毫无悬念。因此29支球队之间存在着显而易见的相互依赖关系,因为每一个“产品”都由两支球队共同制造,而联盟的整体形象由每支球队塑造又反作用于球队个体。
从某一个角度讲,即使同一个球馆内的观众在看同一场比赛,由于所处的位置不同,得到的“产品”是不同,因而“产品”的价格也不尽相同。以洛杉矶湖人队为例,最便宜的票价是23美元,最贵的场边票是175美元,而这往往是好莱坞明星们用于吸引镜头进行炫耀性消费的场所。
但是NBA繁华的背后其实隐藏着危机。从创建初期11支队到现在的近30支,NBA一支在进行扩军,到九十年代中期,加拿大两支球队的加入使扩军的泡沫膨胀到了顶点。但由于加拿大税率较高,大牌球员根本不愿意加盟,球队战绩不佳,经营状况自然惨不忍睹,其中温哥华灰熊队已迁至美国孟菲斯。如今美国球员市场供大于求,但球员基本功反有下降趋势,因此盲目扩军虽然满足了就业,但造成了烂队增加,强弱分明,比赛失去悬念,这样的“产品”在市场上无疑失去了竞争力。我们可以这么说,NBA在充分利用经济资源和提高经济效率上并没有找到最佳的比例。
总的来看,NBA还是成功的,它身上蕴含了太多符合经济学规律的东西,我们只能对其做一些较为粗浅的分析,希望国内的相关的行业能从NBA的成功中有所鉴借。
杂务缠身,久未发贴。想了又想,还是决定贴出这篇——本人去年的“西方经济学”论文来暂时充数。文中可能充斥了生涩的经济学原理,但确是鄙人的心血,所以还望大家海涵。
注:文中所有数据、事实皆止于02-03赛季。